科普 | 孩子总说"我控制不住自己"?警惕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4类行为

日期:2025-07-15
浏览:26

“妈妈,我必须再检查一遍书包,不然会忘记带作业!”“爸爸,门锁好了吗?我刚才好像没锁牢……”如果孩子频繁出现重复行为、过度担忧或仪式化动作,并因此感到痛苦,这可能不是“粗心”或“任性”,而是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征兆。


40552176.webp

孩子频繁出现过度担忧行为


数据显示,全球约1%-4%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强迫症困扰【1】,但多数因表现隐匿被误认为“性格问题”或“叛逆期行为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这一疾病的面纱,帮助家长早识别、早干预。


一、孩子出现这些表现,可能是强迫症信号


强迫症的核心特征是“强迫思维”和“强迫行为”反复出现,孩子明知不合理却无法控制,甚至为此痛苦不堪。与成人不同,儿童青少年的症状更具隐蔽性,常表现为以下形式:


1. 反复检查:安全感的“执念”


不断确认门窗、电器、燃气是否关好(如反复开关门5-10次);


多次检查作业、书包是否带齐物品(即使已确认多次仍不放心);


担心“忘记锁门”导致不敢出门,上学迟到。


39023858.webp

孩子反复检查门锁情况


家长的误解:“孩子就是粗心,多提醒就好了。”


真相:强迫症孩子的检查行为往往持续半小时以上,且伴随强烈焦虑 ——“如果不检查燃气,一定会发生可怕的事(燃气引起爆炸)。”


2. 仪式化行为:打破规则就“崩溃”


固定路线走路(如必须踩地砖缝隙)、物品摆放必须对称(书本必须左高右低);


穿衣、洗漱有严格顺序(刷牙必须先挤牙膏再接水,顺序错则重来);


反复洗手、洗澡(每天超过1小时,甚至把手洗到脱皮)。


89471145.webp

孩子固定路线走路


孩子的感受:“如果做不到,我会非常害怕,浑身发抖。”


3. 侵入性思维:脑海里的“坏念头”


反复出现暴力、肮脏或禁忌的想法(如“希望家人受伤”“忍不住想脏话”);


对某些数字特别敏感(如“4”),认为会发生不好的事情;


担心自己“不完美”会带来灾难,害怕自己需要为一些事情承担责任(如火灾、盗窃,又如“考试写错字会导致地震”)。


88249637.webp

孩子对数字“4”特别敏感


家长的困惑:“孩子明明很乖,为什么会冒出这些可怕的想法?”


科学解释:这些念头并非孩子的真实意愿,而是大脑“故障”产生的错误警报,孩子会因“拥有坏念头”而陷入自责。


4. 其他隐蔽表现


计数强迫:走路必须数步数、反复默念数字;


语言强迫:重复说特定词语或句子(如“阿弥陀佛”)以“抵消”焦虑;


囤积物品:收集大量无用物品(如糖纸、铅笔头),拒绝丢弃。


90038640.webp

孩子收集大量无用物品


二、为什么孩子会得强迫症?病因揭秘


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是遗传、脑功能异常、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

1. 遗传倾向


若家族中有强迫症、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,孩子患病风险增加2-3倍。研究显示,这类孩子的脑部“前额叶-纹状体-丘脑”环路功能异常,导致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能力不足。


2. 脑神经发育相关机制失衡


现有证据表明POCD的发病可能涉及遗传变异、免疫激活、神经递质失调以及皮质-纹状体-丘脑-皮质环路中关键脑区的功能及结构异常【2】。


3. 心理触发因素


压力事件:转学、父母争吵、学业压力(如考试排名)可能成为诱因;


完美主义性格:对自己要求过高(如“作业必须零错误”),容易因小事陷入焦虑;


模仿行为:家庭中若父母有过度清洁、反复确认等行为,孩子可能模仿并固化成强迫模式。


16952975.webp


孩子模仿父母过度清洁


4. 环境加剧症状


过度保护:家长包办代替(如替孩子检查书包),剥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,反而强化“我不行,必须反复确认”的信念;


批评指责:“你怎么这么磨蹭!”“别瞎想!”等负面反馈会增加孩子的羞耻感和焦虑,使症状恶化。


看到这里,相信您已经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有了初步认识。当孩子反复出现“必须按固定顺序摆放物品”“不断检查门窗”等行为,并伴随强烈焦虑时,这绝不是“矫情”或“性格问题”。下一篇我们将聚焦儿童强迫症的科学治疗与家庭支持,介绍如何通过药物+心理干预帮助孩子打破强迫循环,欢迎持续关注!


参考文献


1. Nazeer, Ahsan et al. “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: epidemiology,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.” Translational pediatrics vol. 9,Suppl 1 (2020): S76-S93. doi:10.21037/tp.2019.10.02 


2. 欧阳梦媛,柳娜,张宁.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神经发育相关机制.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,2022,31(10):949-954. DOI:10.3760/cma.j.cn371468-20220610-00323


声明:本文所载信息仅参考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、裁切、录制等。经许可授权使用,亦须注明来源。欢迎转发、分享。